《戏曲大戏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成果总结

    

成果总结


剧本是一剧之本,戏曲大戏写作是集创作思想、情节结构、形象塑造、语言运用为一体的文艺创作行为;戏曲是案头与场上并重的艺术,剧本的文学性和可演性是优秀戏曲剧目的首要条件。优秀的戏曲剧本创作者是戏曲艺术在当前发展趋势下紧缺的人才,《戏曲大戏写作》课程旨在培养优秀的新时代戏曲编剧人才,以创作出关注时代精神、兼顾文学性与舞台性的大型传统戏曲、新编历史戏、现代戏文本为目标,是戏剧影视文学(戏曲文学)专业方向的核心主干课程。中国戏曲学院作为戏曲编剧人才培养的开拓者,多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建设起体系完备的学生作品剧本库;培养了一批兼顾文本与舞台的戏曲编剧专业人才,其中不乏活跃在当代戏曲创作界的剧作家,并斩获多项国家级艺术基金和重要奖项,为当代戏曲创作界输送了一大批关注现实生活和现实题材、弘扬优秀文化的编剧人才。

1.《戏曲大戏写作》课程主要解决了以下教学问题:

1)关注戏曲创作的时代精神,通过编剧知识与德育为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解决剧本创作如何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改善符合时代要求的戏曲创作人才紧缺的现象。为回应立德树人,守正创新的时代号召,本课程研究“三全育人”语境下戏曲创作人才培养新目标问题,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生活和现实题材,在新时代造就了更多德艺双馨的戏曲创作人才。

2)强调剧本创作的可演性,通过对文学性和舞台性创作技巧的探索,解决静态文本与动态舞台兼顾的问题,改善只重文本的传统戏曲创作人才培养模式。戏曲是一门舞台艺术,戏曲的文本创作应以舞台呈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现有的戏曲创作人才培养模式更关注戏曲文本创作,本课程多年来培养学生“从文本到舞台”的创作意识,坚持以能搬上舞台的优秀作品为创作目标。

3)注重传统剧作法传承的重要性,通过对传统经典剧本及编剧技巧的总结,解决传统经典剧本剧作法如何灵活运用于当代戏曲剧本创作的问题,改善戏曲创作“话剧化”的创作现象。戏曲创作具有深厚历史和传统,传统经典剧本是戏曲创作的宝藏,大量传统经典剧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编剧技法,亟待被挖掘和总结。针对当代戏曲创作界很多戏曲剧本“话剧化”的现象,本课程解决解决古典戏曲文本的剧作方法与时代精神结合的问题,将传统编剧法灵活运用于当代戏曲剧本创作,取得显著成效。

2.针对教学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学生缺乏时代意识和舞台感知等问题,本课程通过探索与实践,提出“学”“熏”“创”三大板块共同保障教学质量。具体方法表现为课堂学习、剧场观摩、创作实践三管齐下,加强学生对戏曲创作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让学生完成从案牍学习到舞台实践的创作链。

1)因材施教,一对一指导学生创作实践,要求学生掌握创作法的基础上关注时代。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讲授戏曲写作的技巧手法、分析学生创作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强调创作的舞台特色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和创作实践。其次,有针对性地精选戏曲经典作品的视频片段,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优秀戏曲作品的创作特点,师生在此基础上就创作技巧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最后,一对一指导学生创作实践,以选题设想、提纲构思、初稿、定稿为创作过程,以每一位学生完成一部较为完整、相对成熟的大型戏曲剧本为教学目标。

2)注重舞台实践,利用优势资源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创作过程中的舞台意识。本课程的教学团队积极为本科生提供实践机会。目前,本课程所在系部已在北京市西城区第二文化馆成立“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创作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周和业余时间的创作实践提供了保障条件;与全国戏曲剧院团建立合作关系,在每学年的教学实践周选拔优秀学生代表参与实习创作;积极利用优势资源为本课程学生参加全国戏剧节、艺术节等活动提供机会。这些举措,为学生艺术实践和创新教育提供了平台和机会,最终使戏文系本科生创作有了“从文本到舞台”全方位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积累。除此之外,本课程的学生作品以校内外搬演、发表、获奖等形式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3)教学团队皆为戏曲创作界的高端人才,具有深厚的古典戏曲文学修养;并建构起以评促建的激励体制,为培养符合符合戏曲本体要求的创作人才保驾护航。本课程组织了专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团队,人员组成为兼具“舞台派”和“学院派”身份的剧作家。他们不仅是活跃在戏曲创作界的编剧,拥有丰富的创作经验,而且具备深厚的古典戏曲文学修养,为帮助学生灵活化用传统剧作法提供了保障。

同时,本课程建构起以评促建的激励体制,每学期以学生匿名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估,评价结果作为考核本课程任课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此激励教师根据课程需求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3.成果的创新点

1)以融合传统剧作法与现实主义精神内核为培养理念。戏曲剧本创作既要继承传统经典剧作法的方法,又要反映时代精神。本课程一方面探索传统戏曲剧作法理论,挖掘、总结传统经典剧本的创作方法;另一方面关注、学习与时代精神联系紧密的当代经典剧本,调动学生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意识。

2)从静态文本到舞台创作的培养成果转型。戏曲剧本既要有文学性,也要有舞台性。本课程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训练,使本科生深入掌握大型戏曲剧本写作的基本规范要求和技巧手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剧本的选题构思、初稿修改、定稿优化到最终成果的呈现,分两学期完成两个合格的戏曲大戏剧本。为进一步加强学生“从文本到舞台”的创作意识,本课程择优选取优秀作品,并将之搬上舞台,完善优化戏曲作品的创作链。

3)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的培养方法转型。戏曲剧本创作教学既要有正确的创作理念,也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本课程的教学团队由老、中、青三代骨干教师组成,这支团队具有戏曲创作理论研究和多年的戏曲文学创作教育教学经验,将创作理论渗透进具体教学实践,探索出一条兼顾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路径。此外,本课程教学团队长期致力于思考戏曲创作人才培养转型,并进行小范围实践,针对新阶段学生发展情况与发展意向展开调研等工作,积极参与国内外人才培养交流,丰富了在戏曲创作人才培养方面的学术积累与培养经验。

4)人才培养成果显著,服务社会成效明显。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戏曲创作人才。本课程培养的一批优秀的青年戏曲编剧人才,毕业生中多数成为行业内的新生代力量。在这批人才中,有多位毕业不久的学生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人才项目、文旅部剧本孵化计划;部分优秀作品入围国家艺术基金和北京市艺术基金,获得老舍青年戏剧奖、河南黄河杯戏剧奖等奖项。

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权威认可:本课程积极向全国推广,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目前以本课程为核心课程的中国戏曲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课程已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一流课程)。

2)教学改革:本课程在指导学生选题和创作戏曲剧本的基础上,积极为学生创造舞台实践机会和创演平台,支持学生创作的剧本在本校剧场舞台演出,积极为他们寻找机会参加各类戏剧节、艺术节等活动。近五年,本课程教学团队首创《创作教研室课程教学与期末作业评分标准》等教学改革制度和管理文件,并在教学中运用。以2019年为例,本课程教师团队指导完成的4部大戏剧本被排演,并于同年12月参加学院为纪念“一二·九”而举办的演出活动;7月,本课程28名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前往全国知名戏曲院团、研究机构进行田野调研,并撰写出近50份学术调研报告和论文,其中有部分学术报告被有关戏曲院团和调研单位作为重要参考资料归档收藏,同时,调研成果中的音像资料作为本课程重要教学参考资料收录于教学资料库。

2)人才培养:本课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戏曲编剧人才,涌现出一批活跃在舞台一线的青年编剧,多数成为行业内的新生代力量。其中,李卓群作为青年京剧编导的代表人物,编导的京剧《大宅门》入选国家艺术创作精品工程,其小剧场京剧《阎惜娇》《碾玉观音》等作品也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李美妮的实验京剧《浮士德》在国内外评价颇高;曹镇玺的《贡瓷》《变局》等戏曲剧本曾连续四年获国家艺术基金;王扬的豫剧《海的女儿》获黄河杯戏剧奖;张丞的《看钱奴》《反求诸己》等实验戏剧在国外多个艺术节引起不错反响;付伯舜的《红旗儿女》也顺利完成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的结项;刘才华的戏曲作品被藏剧、吕剧、昆剧、评剧、豫剧等多个剧种搬上舞台,并获得过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戏剧组金奖;俞思含作为“科里红”的典型,在本课程的熏陶和培养下,有六部戏曲作品被搬上舞台,其中历史剧《台城柳》获得第四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优秀剧本奖(戏曲唯一),并由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排演,梅花奖得主王洪玲主演;李国华的黄梅戏《蓝袍先生》和杨旻宁的越剧《阮玲玉》入选2021年北京小剧场戏曲展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