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报告

“教学相长 守正创新”的现代戏曲作曲人才

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介绍:“戏以曲兴,戏以曲传”,戏曲音乐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状况,关乎中国戏曲传承发展的命脉。中国戏曲学院是中国第一个开设“戏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学校,学院一直把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建设作为支撑我国戏曲音乐发展和学院发展的龙头专业。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作为本院音乐学一级学科建设主体,近年来不断探索,以教学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师生的创作实践为依托,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为目的,不断研究戏曲音乐人才培养规律,瞄准社会需求和事业发展要求,在教学相长中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取得了突破性和阶段性成果。

2020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对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希望中国戏曲学院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几年来,国戏音乐系在教学实践中,用大量的教学成果,证明了总书记回信中强调的“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的教育思想的科学性,即在“教学相长”中坚持“守正创新”。

戏曲作曲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密切相连的教学工作,需要通过大量的创作实践检验教学成效,并以其获得实践检验的成果反哺教学。音乐系拥有国内同专业顶尖的高水平师资力量,他们常年活跃在戏曲音乐创作一线,他们的作品屡获各类大奖,教师们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曲专业在课程设计上,既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理论学习,又吸收融入西洋“四大件”的教学,通过吸收现代教育理念,形成了融传统与现代、民族音乐积淀与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于一体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综合创作和研究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当今,各院团、院校优秀戏曲作曲人才由我院培养的占90%以上。戏曲作曲专业已成为全国戏曲院校中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是学院专业积淀深厚、人才培养体系最完备、人才培养质量最高的优势专业,占据了全国戏曲作曲教育的至高点。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特别是近五年逐步成型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形成了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相长 守正创新”的现代戏曲作曲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其核心教学团队和师生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大量影响广泛的戏曲作品,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充分发挥戏曲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深化专业改革,形成戏曲音乐与西方音乐跨学科、跨门类的教学体系。

戏曲作曲深化专业改革,在突出戏曲作曲唱腔写作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具有本院特点的《戏剧音乐写作》课程,并成为专业主课贯穿始终,还增加了《戏曲唱腔概论》《戏曲唱腔模唱》等特色课程,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西洋“四大件”课程融入戏曲音乐创作因素,弥补了戏曲作曲专业学生音乐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戏曲多声部音乐的写作问题,形成了我国同类艺术院校中唯一融合民族音乐、戏曲音乐、西洋音乐的跨学科、跨门类的教学体系。

(二)融传统与创新课程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加强学生艺术实践创作能力。

针对戏曲作曲学生专业积累和艺术实践不足等问题,陆续开设了实践性课程《锣鼓经》《数字乐队合奏课》等课程,这样不仅保持了戏曲音乐形态和特征的传统课程,还融合了创新型课程,形成了融传统与创新课程于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些课程解决了作曲专业以往注重课堂理论学习,而乐队合奏能力不足等问题,解决了制约作曲学生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新型伴奏模式也极大地缓解了戏曲院团乐队编制不足的困难。

(三)以教师创作引领,形成了实践与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有效机制。

戏曲作曲专业教学打通壁垒,将教学、科研、实践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演出实践、研究创新等方面的应用纵向延伸,多角度探索戏曲作曲的研究和教学应用,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实践模式,在该专业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艺术实践、创作、科研推动教学建设。近几年实践教学成果有中国戏曲学院艺术实践品牌--京剧音乐史诗《长征组歌》《古代诗词戏曲演唱会》《戏曲作品音乐会》,原创京剧《秋瑾》《国韵留声——建党百年国戏作曲家作品音乐会》等原创作品系列音乐会;戏曲作曲专业师生承担了近10年的国家最高规格的、由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观看的新年戏曲晚会的创作工作。

(四)坚持市场导向,开门办学,实现职业教育、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

通过加强与各专业院团、教学机构等用人单位的联系,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授课内容,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结果满意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使民族传统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戏曲作曲高精尖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戏曲艺术院团、院校输送高端戏曲音乐人才问题。通过推出优秀艺术作品,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有力推动了创作科研、艺术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 在思路上,坚持教学相长,重视戏曲作曲人才培养的教学思路。

通过教师的示范创作与演出所形成的经验,通过课堂传授实践创作的方式方法,坚持教师引导,将理论讲授与实践创作相结合,一方面,学生的写作技术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意对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和补充,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二) 在方法上,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戏曲作曲人才培养的融合发展。

音乐系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培养了众多优秀戏曲音乐人才,坚持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并重,如在深化戏曲作曲教育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新增创新型课程;通过演出形式的创新,推动经典红色音乐作品的创作与传播等。根据戏曲作曲人才培养的特点,通过策划、立项、实施、推广、改革等过程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戏曲作曲高等复合型专门人才为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保证人才成长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对民族传统优秀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以民族为豪,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戏曲作曲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在赓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三)在思想上,坚持与时俱进,拓展现代戏曲作曲人才培养理念。

在继承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优秀传统基因的基础上,致力于不断丰富和拓展戏曲作曲人才培养理念。一是多层次的戏曲作曲人才纵向培养机制。要实现建设国内一流“高精尖”的戏曲作曲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在不断总结过去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新的生源条件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适应新情况,我们在过去只有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形成了附中、本科、硕士研究生的纵向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音乐系戏曲作曲专业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本、硕”教育一体化的戏曲作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二是宽口径的戏曲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戏曲剧种蔚为大观,目前戏曲作曲本科及研究生专业剧种不仅囊括了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豫剧、黄梅戏、晋剧等,为众多地方剧种培养作曲人才,还承担了国家戏曲人才培养任务,在2016年至2020年连续五年举办了“文化和旅游部高级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高级研修班作曲班”。三是多角度探索戏曲作曲的研究和教学应用。近几年,音乐系在该专业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教学、实践、科研、创作”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在路径上,坚持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构建戏曲作曲人才实践教学平台。音乐系以深入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如中国评剧院、天津青年京剧团、黑龙江省京剧院、海南省文化艺术学、广西桂林市桂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等实践教学基地。注重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在这两种不同模式的教学方法中获得知识的互补与扩充。

三、成果的创新点

)教学思维与模式的创新:解决艺术院校戏曲作曲专业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科研的合理转化的课题,将原来相对独立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科学研究等环节,通过统筹策划的一个课题和载体,纳入到一体的、立体的实践当中,总结实践科研的教学成果,使其反哺课堂教学,编写出版教材、视频,将实践创作新作品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本成果的主要创新点。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针对新时期生源特点和音乐人才成长规律,将《锣鼓经》《戏曲唱腔概论》《戏曲唱腔模唱》和以现代音乐科技为平台、融合西方作曲技术的《数字乐队合奏课》等课程纳入作曲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课程,这样不仅保持了戏曲音乐形态和特征的传统课程,还融合了创新型课程,体现了“守正创新”的意识。在目前各音乐院校尚属首例,对我国艺术院校戏曲作曲专业人才培养有引领示范作用。

)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由教师引领创作,学生共同参与,打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由戏曲作曲师生创作的京剧音乐史诗《长征组歌》借鉴了西方“清唱剧”和“音乐剧”等演出形式,形成了不同于以往舞台戏曲剧目的演出新样式;《古代诗词戏曲演唱会》将中国古代诗词与戏曲音乐两种传统元素有机结合,通过用多剧种戏曲唱腔音乐演唱中国诗词,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戏曲艺术,拓展戏曲传播样式和途径,是一次全新的艺术探索与实践;《新年戏曲晚会》戏曲音乐的创作范围涉及我国的大小戏曲剧种100多个,汇集了近年来各种新创现代题材戏曲剧目的经典唱段,在创作题材与创作手法上力求创新。戏曲作曲师生开展的各类艺术实践活动,起到了国家级院校高水平的创新示范作用,同时为今后学院教学成果迈向全国最高艺术殿堂打开了通道。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专业特色建设逐步完善,专业的社会影响力、竞争力和高端创作、比赛获奖率明显增强和提高。2018年获得《教学成果创新实践奖——从“零件教学”到“成品教学”》二等奖,2020年戏曲作曲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近五年由音乐系戏曲作曲师生创作并公演的剧目有京剧《青衣》(荣获江苏省第三届文华奖、入选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京剧《北平无战事》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并入选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京剧《燕翼堂》《突围大别山》入选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等等。教师和学生近年来获得了多项政府最高奖,如京剧《西安事变》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十五届文华大奖、京剧《庄妃》京剧《抗倭将军戚继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京剧《秋瑾》获批北京市艺术基金项目等。戏曲作曲专业教师连续多年担任“新年戏曲晚会”的节目的创作以及所有节目的伴奏任务。这是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每年艺术盛会,也是每年国家领导人唯一出席现场并向全球电视转播的一场晚会。师资教学水平和质量也不断提升,年轻师资不断成长和壮大,工作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通过科研创作与实践教学相互拓展。近五年所出版的著作及教材有马骏《评剧作曲技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年5月)、沈鹏飞《沈鹏飞京剧唱腔作品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21年9月)、李楠《复调音乐写作技巧》(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年8月)、牛长虹《板胡大典》(上海音乐出版社 2020年)、牛长虹《板胡戏曲风格乐曲十二首》(人民音乐出版社2020年)等科研成果。所创作的作品既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专业水平,又弘扬了主旋律和核心价值观,同时传承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如推出原创大型京剧音乐史诗《长征组歌》、“古代诗词”戏曲演唱会、《戏韵管弦民族音乐会》《国韵留声建党百年戏曲演唱会》《新年戏曲晚会》等系列艺术实践活动,不论是教学创新、艺术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各类品牌的打造,都具有持续性和不断提高的空间,随之形成的教学资源的转化,已经形成了本系音乐学学科办学特色。

) “戏曲伴奏新模式”,为各戏曲团体解决乐队伴奏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逐步被一些戏曲院团所借鉴和推广。只要我们坚持研究与推广下去,必将产生更好更大的社会影响。几年来,新伴奏模式已与中国评剧院、黑龙江省京剧院、天津青年京剧团、海南省琼剧院、河南省豫剧院等院团合作,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